云南大学物理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度建设报告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点基本情况。
云南大学的物理学科是其历史悠久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该学科曾吸引了赵忠尧、彭桓武、张永立、王明贞、杨桂宫、顾建中等知名物理学家在此执教,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物理学科坚持“厚基础、重应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夯实基础、加强应用、开拓创新、办出特色”为指导思想,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学科发展紧密关注国际前沿领域,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时结合云南省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重视原创性学术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从历史沿革来看,云南大学的物理学科起源于1933年原东陆大学的数理系,1945年正式设立物理系。此后,学科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961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获得首批固体物理、电子离子物理和高能物理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成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数理基础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1月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3月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被认定为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9年获批设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方向与学位授予标准。
1. 培养目标。
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物理学人才。学科结合云南边疆区域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科研、教学及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熟练阅读研究领域外文资料,具备学术交流和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的能力;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学术素养,能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在物理学某一领域或交叉学科中开展原创性研究和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 培养方向。
本学院物理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下招生专业包括:理论物理(070201)、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0202)、凝聚态物理(070205)、光学(070207)、地球内部物理(0702Z1)。
理论物理主要包括: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凝聚态理论、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微纳尺度能量输运等。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主要包括:粒子天体物理、粒子物理理论和实验、粒子加速器物理、宇宙线物理等。
凝聚态物理主要包括: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超导物理与材料、纳米结构和低维物理等。
光学主要包括:先进光源、有机光子学光电子器件、超快磁光和太赫兹光谱、微纳光学和光子学、先进键合技术等。
地球内部物理包括:地球深部结构成像等。
3.学位授予标准。
在物理学博士学位点建设中,学位质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研究生学位授予前的培养环节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位质量。
(1)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遵循“分类培养、分向发展”的培养理念,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实行导师负责制,负责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选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学位论文撰写、论文预审、预答辩及答辩等各个环节,实现研究生从“入学—培养—毕业授位”全过程各环节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2)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管理工作,明确论文工作细则,积极开展论文审查工作。加大对学位论文的抽检力度,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从选题、综述、创新性、成果影响、理论基础、科研能力、表达与总结等7个二级指标进行分项评价,开展学位论文盲审、复审工作。严格按照《云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要求,完成学位授予工作。
(3)落实分流淘汰机制。根据《云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与分流暂行办法(试行)》,健全和规范研究生“一报告(开题报告)、两考核(中期考核、答辩资格考核)”制度和程序,不断提高研究生各类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答辩资格考核等各阶段的分流与淘汰办法。
博士学位授予的科研成果要求严格按照《物理学一级学科申请博士学位学术创新能力审查办法(试行)》执行,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学术创新成果由其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方可提交审查。成果第一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云南大学,成果第一完成人应为学位申请者本人,或者导师为第一完成人、申请人为第二完成人。
成果要求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①发表2篇科睿唯安检索论文;
②发表1篇检索论文,位于科睿唯安JCR分区表Q1分区或者中科院二区及以上;
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项;
④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项。一等奖排名前三,二等奖排名前二,三等奖排名第一。
注:论文检索和分区以论文发表当年或最新数据为准。
4.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情况。
2023年学位点共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2、学术型博士研究生16人,学位点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一志愿过国家线人数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生源占比都有明显增加,生源质量总体有所提升。
2023年学位点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共148人、学术型博士研究生101人。学位点在教育部及学校要求基础上,制定了研究生毕业及学位授予基本要求,严把毕业和学位授予关。在2023年,学位点共毕业并授予学位博士生12人、硕士生28人。
本学位点研究生就业状况良好,2023年毕业研究生年底就业率达93.55%。硕士生就业以企业和升学为主,博士生就业则以入职高等院校和做博士后为主,但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就业优选地都以云南本省为主,占比都在53%以上。
5.研究生导师状况。
2023年,学位点新增硕士生导师4人。2023年学位点有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2023年学位点研究生导师获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项目”3项。
二、学位点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
2023年,学位点新增专任教师2人,入选云南省各类人才计划6人。本学科师资队伍现有8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41人,具有副高级职称37人。师资队伍中,有美国科学促进协会Fellow、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2人,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引进人才3人,云岭学者1人。云南省青年人才获得者及项目支持38人次;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人。
本学位授权点下设4个主干学科方向: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
理论物理学科的核心研究方向,是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和计算物理,及其在新一代信息储存器件、纳米尺度热传导物理和低维先进功能材料、各种复杂动力学中的应用。发展有效的分子动力学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开展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结合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方法,聚焦磁性材料斯格明子动力学、微纳尺度声子热输运和二维铁电、铁磁物理以及统计物理学相关交叉领域,如生物物理和复杂动力学系统等。
物理学与天文学的交叉领域是理论物理的优势学科方向,获得多项云南省科研奖项和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以秦胜利和孙晓辉教授为核心的团队,将继续依托FAST、SKA、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阵(ALMA)等国内外重大射电装置,开展恒星形成与分子天体化学、银河系磁场和星际介质物理研究等物理和天文学的交叉领域的研究。
粒子天体物理研究宇宙中高能粒子的产生和传播,包括:高能宇宙射线的加速及起源,高能中微子在极端天体事件中的作用,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等暗物质候选者探测,结合高能粒子和引力波研究黑洞、中子星合并等,以及通过多信使天文学探测极端能量事件。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分为加速器物理和非加速器物理两个方向。其中加速器物理主要聚焦于量子色动力学(QCD)因子化定理在对撞机上各种高能散射过程截面和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双轻子、重夸克及其偶素等光致产生过程的理论计算,从而与实验数据结合抽取部分子、胶子的分布函数;结合国内外的高能物理实验,基于有效场论方法开展一些强子谱方面的唯象理论研究。
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是国家倡导的重要研究方向,物理学科将依托云南省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开展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推动与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和北京计算科学中心孙昌璞院士团队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光学学科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是有机光电子学及其应用。依托云南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先进实验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瞄准基础光电子物理、新型光功能材料、红外光电器件、场效应晶体管和新型激光器等。同时,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提供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的公共实验平台,推动交叉学科研究。
光学学科的另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是基于飞秒激光的多种非线性激光光源。该研究旨在满足我国半导体工业的需求和云南省无损太赫兹光探测的需求。研究目标是建立先进光源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极紫外激光平台,提供超快光学和无损光学检测的公共实验平台,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和医疗等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
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交叉领域研究,是云南大学物理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下,投入约2千万元,建设成“超快磁光综合测量实验室”。在光电子学、固体激光、磁光相互作用和量子物理等研究方向,拥有较先进的实验条件,开展超快激光、THz波或新型激光束方面特色研究,开展先进量子材料研究如低维材料、拓扑物质、超导薄膜和新型磁性材料等的研究,探索具有特殊时空特性光场作用下的新奇光电物理现象。
(二)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坚持优势特色发展,并通过整合,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承担国家、地方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在2023年,学位点取得了较丰硕的科研成果,包括: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地区项目4项、青年项目3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新增云南省各类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共22项。学位点共发表学术论文13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
(三)研究生学习。
学位点研究生积极开展科研与学科竞赛工作,每年均获得云南省教育厅、云南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在2023;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项;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项目3项、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项。
(四)科研支撑平台。
学位点紧密对接国家及云南省发展战略,与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规划相契合,充分发挥学科独特优势。紧跟国际学术前沿,聚焦新兴研究趋势,尤其在凝聚态物理学与光学、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光学工程及物理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融合领域深耕,旨在基础学科核心地带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强化先进管理理念和激励机制,完善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竞争与和谐并存的学院文化。倡导教学科研团队协作,结合实验、理论与数值模拟,提升科研水平。同时,关注国家及地方应用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牵头或参与重大重点项目,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针对研究生培养现状,已采取行动,致力于提高培养质量。从提升生源质量入手,改革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强化培养过程管理与监督,确保质量稳步提升。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为研究生提供优质指导。建立科学奖惩机制,激励研究生追求卓越。研究生培养成为学院核心工作,将持续努力迈向更高水平。
学科依托云南大学西南先进光源创新平台、超快磁光综合测量平台等先进实验平台,围绕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光学和凝聚态物理等方向开展特色研究和学术团队组建。在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及其应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光与新型量子物质相互作用等领域部署重点研究,特别关注光学与凝聚态物理、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等交叉领域。这些举措为学位点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学科的创新与进步。
(五)学生奖助体系。
学位点研究生奖助体系以及奖助学金评定办法与措施完善。奖助学金涵盖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政府奖学金、云南省政府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校级单项奖学金如熊庆来奖学金和云南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奖学金,除此之外学位点还接受了来自企业/个人设立的社会类奖学金资助如岳虹奖学金、惠泽新苗奖学金和富滇银行奖学金等。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都实现了对研究生的全覆盖。在2023年间,学位点有4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5名研究生获得云南省政府奖学金、1名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1名研究生获得熊庆来奖学金、1名研究生获得云南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奖学金、17名研究生获得岳虹奖学金、2名研究生获得惠泽新苗奖学金、1名研究生获得富滇银行奖学金。
(六)管理服务。
云南大学出台了系列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学位点在学校的基础上又结合学院自身学科特色,制订了相关的具体管理办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管理服务体系。
学院设有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和研究生学生管理办公室两个部门,研究生教务办公室由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院长助理负责,设有专职研究生秘书1人。研究生学生管理办公室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设有辅导员2人。学院还设有3人的院级研究生督导组,负责协助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设有物理学学位分委员会,有主任和副主任各1人,委员9人,负责研究生的学位标准制定、学位授予审核以及导师遴选等工作。职责分明又团结协作的管理服务团队与体系确保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
此外,学位点建立了研究生评教、评导机制,形成了研究生定期座谈制度,设立了研究生管理申诉机构,保障研究生权益。同时,学院积极联系各类企事业单位,每年至少举办10场左右的专场招聘会,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三、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
(一)研究生招生选拔情况。
在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大学有关研究生招生选拔的规定与要求基础上,学院制定了《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与录取办法》。学位点严格执行各部门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对复试环节严格把关,保证复试和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为了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吸引和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学位点学习,学位点积极进行研究生招生宣传,包括开展优秀本科生夏令营以及研究生招生直播宣讲会等活动,并通过学院网站以及到本院本科专业各班级、周边院校进行座谈等方式开展招生宣传,努力改善研究生生源质量。
(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2023年,本学位授权点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构建“课程思政、榜样引领、制度规范”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素养。在师资选聘、评价和监督中,严格把关,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维护教师队伍纯洁性。鼓励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培养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与制度保障,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党建引领师德建设,保障师风纯正,推动教风优化。增强教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树立正确职业理想。鼓励教师加强个人修养,特别是学术道德修养,探索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路径。建立健全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制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位点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根据云南大学物理学科特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编制了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对课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学院每年制定并定期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2023年,物理学科开设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专业的学术硕士课程三十余门,博士研究生课程十余门。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帮忙物理学科方向研究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技术和方法,拓宽知识面;同时可以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物理学及相关领域或跨学科研究工作和在相关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与实践能力,学位点还加大了课程体系中开放性、研讨性、专业综合性以及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是促进科教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方式,是推进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提高学位点的科研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生学术交流。
学院及研究生导师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且对博士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也作了规定。同时,学位点也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提供培养经费参加学术报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2023年间,学位点主办了20多场高端学术报告,报告人多数为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高水平专家学者(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成功举办彭桓武论坛,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等会议。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人数约为70人次,其中有6名研究生在会议上作了报告。
(四)学风建设及论文质量保证。
为保证学位论文完成质量,学位点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监控与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包括:
(1)加强对研究生的入学教育与学术诚信教育,开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指导课程;
(2)开展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学位分委会专家和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机制,对研究生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等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严把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关;
(3)强化指导教师的质量管控责任,加强对导师的培训,规范和完善导师遴选、上岗与考核制度,提高研究生导师的上岗与考核标准,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水平与责任心。
学位点同时加强对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建立健全研究生的分流淘汰机制,完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预审、预答辩等制度,规范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要求与流程,修改研究生学位授予基本条件,明确对中期考核不合格或论文预审(预答辩)未通过的学生需进行延期或劝退处理的要求,促使研究生在读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
2023年,学位点获得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云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人,未出现送审不合格及抽查不合格的学位论文。
四、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
1.横向课题:
(1)项目编号:H20230105, SPAD芯片研制及单光子雪崩二极管封装性能研究,负责人:史衍丽,金额:50万,签订时间:2023-04-06
(2)项目编号:H20230148,极紫外激光光源、极紫外光谱仪和单色仪研发,负责人:张晓世,金额:121万,签订时间:2023-03-15
(3)项目编号:H20230139,太赫兹源的发射特性测试,负责人:丁岚,金额:10万,签订时间:2023-03-06
(4)项目编号:H20230268,《保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咨询服务项目,负责人:孟伟东,金额:35万,签订时间:2023-02-06
(5)《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生零碳园区申请资料》编制服务项目,负责人:孟伟东,金额: 39.8万,签订时间:2023-10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增强。
学位点师资队伍虽具一定规模,但与高水平大学相比,高水平师资尤其是博士生导师数量不足,整体水平待提升。未来,学位点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注重中青年教师培养,增加博士生导师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巩固并提升学位点实力。
2. 学科优势增长点不够明显。
学位点在资源投入和产出方面持续增强,但优势研究领域凝练不足。未来,将整合资源,培育学科优势增长点,加快形成学科创新群体,提升研究水平。
3. 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深度不够,需加强科研参与度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整合研究资源,加大对研究生科研水平的培养力度。此外,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学术活动,促进国际合作,以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