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的历史沿革及专业设置

云南大学物理系于1938年成立,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担任首任系主任,赵忠尧、彭桓武、顾建中、杨桂宫等著名物理学家先后在物理系任教。物理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成立无线电系(198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9年)和天文学系(2013年)。无线电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分别成为信息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前身。2015年由物理系、天文系和云南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建成立物理与天文学院。

学院现有物理学、天文学(熊庆来天文菁英班)、数理基础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天文学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物理学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物理学、天文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

物理与天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吸引和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显示度的优秀学者,包括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位教育部长江学者、4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以及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南省高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云岭学者等一批高端人才,形成了一支80余人组成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能力强、学历高、素质高的教学科研队伍。在职教师中38%具有正高职称,39%具有副高级职称,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

图1、杰青、长江学者授课


教学科研平台及研究成果

学院已建成的重要教学、科研平台和院士工作站包括:云南省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光电子器件工程重点实验室、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天文台、超快磁光综合测量平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探测器研制平台、高性能计算及数据存储中心、李惕碚院士工作站等,研究方向涵盖了物理学、天文学及相关的主要领域。

图2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科研工作秉承“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先导”的传统,以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既鼓励原创性基础研究,也积极推进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以及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同时提倡不同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拓展。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地区基金项目、973前期研究专项等共50余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及横向课题30余项。学院每年以云南大学第一单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等100余篇项。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云南省教学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社会服务

学院在开展前沿研究的同时,依托光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方向的人才队伍,在有机光电子器件产学研用一体化、碳量子点制备技术、“互联网+”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绿色烤房技术”、“城乡远程医疗互助平台”等方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积极开展天文科普活动,提升科学素养。“云南大学天文科普活动周”,已成为云南大学科技活动的品牌之一。

图3、远程医疗互助平台社会公益活动


人才培养及就业情况

学院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近年共承担省级教研、教改、课程建设类项目10余项,校级项目20余项。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100余项,获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级奖励70余项。在2021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图4、2021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获奖学生与指导教师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每年招收本科生200名左右,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物理与天文学院毕业生基础扎实宽厚,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广泛活跃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金融实业等领域。近三年来,学院本科生就业率93%、升学率超过32%,其中数理基础科学和天文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比例达到70%左右。

图5、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招生咨询电话:0871-65034922

招生咨询QQ群:956842176